星期二, 6月 15, 2004

注視

[百秒隨筆] 注視

不論,多少次的抗議,

仍吹不熄,

我願注視妳的希冀。


即便,千百里的相距,

卻還佇立,

等待妳的柔目一瞇。


明知,心碎如燼難起,

只是遙寄,

那最後一次的靜謐。


靜靜。

注。

視。

燈‧酒‧雲‧雪

[百秒隨筆] 燈‧酒‧雲‧雪

站進無燈的街口。


我看不見天空,

不只是金星,

我甚至看不見自己的心。


若是,之前飲下的那盅紅酒,

能沖淡些什麼…

是不是能先替我融開雲雪間的灰濛?


不再問,掌心間的餘溫可否?


只想聽見,過往的回聲…

轉身(其二)

[百秒隨筆] 轉身(其二)

在,星殞落的那刻,
清澈的光輝即將熄沒,
歌音唱詠著的,卻是靜默。

藏進了妳絮亂的舞步,
意志卻依舊頑固。

一起消逝在濃濃的夜雨街口,
永不回頭。

星期二, 6月 01, 2004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三)

[達克日記] 2004/06/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三)

[達克日記] 2004/01/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零)
[達克日記] 2008/01/02--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七)

【其三、為何作不到?(材料的重要性)】

在我談很多「科幻技術」時,我常會說:「這根本不可能。」

也許直接說不可能,顯得太過武斷,一兩百年後,今天我說不可能的事情或許都會實現,
可,當下我說不可能,其實多半是有一些根據的,如:
一、物理定律上的不可能
二、材料上的不可能


----


一、物理定律上的不可能:
這點其實很容易解釋,直接拿「能量守恆」跟「作功效率」來解釋即可。

我們都學過能量守恆,把一塊木頭拿去燒,假設這塊木頭原本包含了一百焦耳的能量,
它完全燒乾淨最多也就放出一百焦耳的熱能和其他能量總和,
不可能超過一百。

若今天有任何一個科幻作品告訴我們它超過了一百,而且完全不解釋多出來的是哪裡來的,
或者解釋得不合理,
那這必然不可能成立。


作功效率亦然,
你花了一百焦耳的能量去做一件事,例如把一杯水拿高,
這一百焦耳的能,轉換成水的位能時,最完美也只能轉換到一百焦耳的位能,
但這幾乎不可能,可能實際上水只增加了七或八十焦爾的位能,
其他減少的能量被你肌肉跟骨頭之間的摩擦力用掉了,
這就是一種做功效率不可能達成百分之一百的定律。


----

二、材料上的不可能:

這就稍微難解釋了一點點,
不過我們之前在【其一、太空電梯(軌道塔)】 時,
就有略略談到一點點材料科技上的問題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做出一些工具時,必然要用一些材料,
而材料本身是否能達成我們的需求,往往成為我們能否完成這個工具的關鍵。

像我們談軌道塔時,就有提到,早期沒有發現奈米碳管這種夢幻材料之前,
我們幾乎沒辦法真的去作軌道塔,
因為當時我們手上夠硬的材料,如金屬鋁等,真的做到軌道塔需要的規格大小時,重量會重得太恐怖,
是奈米碳管的出現,才一舉解決硬度、韌度與密度的嚴苛要求。


反過來說,當一項我們期待的「科幻技術」,我們目前手上的材料仍然無法達成其技術所需的條件時,
我們也只能忍痛說:「這個科幻技術目前仍然不可能。」(或不可實行。)

----

材料究竟有多重要?

其實講穿了,我們可以直接從人類的文化史看起。

人類一路的文明,多半會從「石器時代」開始算起,
接著依序進入青銅器、鐵器等等…最後才進入工業時代。

而這中間我們拿來冠名或作時代分野的,其實就是當時人類用以做為工具材料的「材料」。

石器時代,顧名思義,當時的古人類用石頭當材料來作工具。
青銅器時代亦然,
鐵器時代亦然。

每得到一種新的材料,或者說,人類終於能「成熟地」應用一種新的材料時,
人類的科技與文明就會出現長足或突破性的進展機會。(請注意,我用的是「機會」,而不是肯定。)


講近一點的,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其實就是人類再使用碳與鐵這兩樣燃料與材料的技術大幅度突破的結果。
(這之前我們累積了好幾百年甚至千年的研究。)

二十世紀中葉,二戰之後,
我們能一舉進入太空時代,
跟當時我們大量開始懂得應用鈦與一些合金的材料有很大的關係。

又輕又韌的金屬材料,得以讓我們的航太科技有驚人的表現。
(當然,同期間,燃料的進步也是不容忽視的。)


----
----


而,我們若要談「不可能」出現的夢幻材料,
最簡單,最容易表達的也就是鋼彈系列作品中所寫的「米氏粒子」,(詳情WIKI條目:米諾夫斯基粒子應用技術
大概這種夢幻技術要「夢幻到米粒」的等級才有辦法實現核融合爐迷你化的程度。
(詳情請接【其八、核融合爐在地球表面是不可能的】

只可惜,我個人對米氏粒子的設定,有非常非常多的負面意見,
因為米粒本身的設定就是一連串的超級矛盾。

光是一點:
「要是米粒能阻攔所有其他的電磁波,那麼,我們要怎麼控制米粒?」

不能控制米粒,
我們就沒辦法把米粒維持出一個完整的、我們想要的形狀,(所以光劍跟I力場本身都是矛盾的存在)
不能做成我們想要的形狀,那要怎麼拿來做包裹核融合爐心的「牆壁」?



要是,技術面上能控制米粒,
那就代表「散播米粒到高濃度會阻絕電磁波」的狀態是可以克服的,
我們只要把控制米粒的技術拿出來推開那些米粒障礙就好了啊。

一方面說,米粒會阻攔所有的電磁波,
一方面卻又大拿必須控制米粒才能製造出來的武器打仗,
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到很扯的設定。

所以…米粒是「空想科學裡的夢幻材料」…


----

再者,《鋼彈》系列作品中,還有另一個非常有名的幻想夢幻材料,
那就是「鋼彈合金」。

我個人對鋼彈合金的印象就好了很多,至少比米粒好。
(詳情請見:【其四、人型機器人只是浪漫】 ,在此不多加贅述。)


可惜的是,《鋼彈》系列作品並沒有真正將「若有了米粒與鋼彈合金之後,人類科技能進步到什麼程度」描寫得很清楚正確。

應該說,設定出這兩種夢幻材料的「設定者」並不瞭解這兩種材料能做到多麼恐怖的境界,
只拿它們來作機器人(MS)打架與殖民地,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

姑且不論米粒,因為它矛盾得太嚴重。

單單取得了「鋼彈合金」的技術,而且產量大到能做出兩三台動輒二三十米高的MS的話,
誰還拿它來作MS?

拿來作「裝甲」?
天啊,這形同是拿鑽石燒來取暖的浪費啊!

有了鋼彈合金,
所有目前我們因為軸承(機械零件的關節)不夠堅硬無法製造的裝置通通可以得到解決!

有了鋼彈合金,
所有太空船與殖民地因為外殼材料的改變,可以更加輕量化,
在相對論的狀態下,質量一旦變輕,
對遠航時燃料的需求將大幅度降低!



總之,若真有類似「鋼彈合金」的材料出現,
那一瞬間的材料技術突破,真的將會是革命性的,
至少遠比戰爭革命…

至於拿鋼彈合金這夢幻材料來打架有多麼…不智…
我們會在下一個單元:【其四、人型機器人只是浪漫】 詳談。


----

相關日記:
[達克日記] 2004/07/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四)
[達克日記] 2008/03/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八)

星期日, 5月 23, 2004

梅子雨(其一)

[百秒隨筆] 梅子雨(其一)


啵。


輕啟一瓶,

梅子酒。


窩。


緩入千杯,

不停留。


窗外是雨,

滿天走…


卻是不飲。

卻是不隱。


卻是不隱…

星期四, 4月 01, 2004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二)

[達克日記] 2004/04/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二

[達克日記] 2004/03/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一),我們大致談完了之一的「光(電磁波)的基本性質」,我們繼續談之二的「二、雷射光束槍砲」。

二、雷射光束槍砲:

其實,星戰計畫所想做的,就是在間諜衛星上裝上超高輸出功率的雷射砲。
但,最後失敗在什麼地方?

很簡單,「若要真的做到有殺傷力,那隻雷射砲的體積恐怕得比月球還大!」

這是個笑話嗎?
能打壞區區一個飛彈的雷射砲,就要跟月球一樣大,
那我們乾脆拿月球那麼大的岩石,直接砸了敵國首都就好,保證方圓百里內吋草不生,
幹嘛做雷射砲?

很可惜,這完全不是一個笑話。
而且說跟月球一樣大,可能還算是高估了我們的技術力呢…

現今地球上最強大的「電磁波武器(?)」,肯定是這幾年風風光光、引起無數話題的「大型強子對撞器(簡稱LHC,附上WIKI條目)」了。

看完WIKI上關於LHC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楚知道,這東西大得嚇死人,建造時間長達數十年,
讓我們引用該條目中最「精采」的敘述:

wiki 寫到:

LHC包含了一個圓周為27公里的圓形隧道,因當地地形的緣故位於地下50至150公尺之間。[1] 這是先前大型電子正子加速器(LEP)所使用隧道的再利用。隧道本身直徑三公尺,位於同一平面上,並貫穿瑞士與法國邊境,主要的部份大半位於法國。雖然隧 道本身位於地底下,尚有許多地面設施如冷卻壓縮機,通風設備,控制電機設備,還有冷凍槽等等建構於其上。


嗯嗯,圓周27公里啊!
那以2πr的公式回去推算,LHC的半徑大約是4.3公里,
面積大約會是「58平方公里」而已~

嗯嗯,58平方公里嘛,只要打得死人,這「雷射砲」應該也還算值得了,您說是吧?
不過,LHC的殺傷力如何呢?
我們快樂地再度引用LHC條目中的一段來解釋:

wiki 寫到:

而粒子束中的總能量也高達725百萬焦耳(MJ)。只需要10−7總粒子能量便可以使超導磁鐵脫離超導態,而丟棄全部的加速粒子可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爆炸。


1M = 10^6

也就是說LHC的雷射強度有:7.25 * 10^8 J。看起來真是威武啊!

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拿一下星戰計畫的間諜衛星本來要摧毀的核彈威力來做一下比較了,在此我們再度引用wiki條目:核武器,好做一個數字上的比較。

wiki 寫到:

一磅的鈾-235裂變時可放出大約三千七百億焦耳的能量,約為82太焦耳/公斤 (TJ/kg)。


1T = 10^12

82 TJ = 8.2 * 10^13 J

呃…前面的數字就不看了…
光是一個後面跟的零只有八個,另一個有十三個…

(8.2 * 10^13) / (7.25 * 10^8) = 1.13 * 10^5

這…
地球上最強的雷射砲,裝置面積高達58平方公里,要裝上大約十萬多台,
才能比得上二戰末期,一公斤的鈾分裂彈。

這…這好像不只是一個笑話而已了吧?

月球也才多大,整個月球的表面積都拿來裝上LHC,也打不出一個初期核分裂彈的傷害。
(請注意喔,現在的戰略核彈裡面「絕對」不會只有一公斤的鈾而已…)


更有趣的是,核分裂彈的技術,1945年地球人就做出來了,
LHC起碼可也是2008年的技術喔。

1945年做的東西,強度是2008年某東西的十萬多倍,而且還便宜很多,這個再沒有腦子的人都知道該選哪一種了吧?


若真要講帥,雷射槍砲是很帥,
可是核彈可是有「香菇雲」的呢!
地球上,目前最帥的不就是香菇雲了嗎?XD



不過,把話說回來,為何我個人從來沒有在怕那些有的沒的所謂的手機啊、基地台的電磁波,也就是因為上面這些數據。

地球上目前最強大的電磁波產生器LHC,他最大功率所弄出來的電磁波也不過就這樣,不要說能傷人,他恐怕連直接打瞎我們的眼睛都辦不到。
原子彈可是貨真價實能燒掉人的眼睛喔,但那也是「燒掉」,那是溫度問題,不是輻射線本身造成的影響了。


而說穿了,目前體積與重量,小到可以裝在戰鬥機上的雷射,都可以輕易靠一面鏡子擋去,
這樣的雷射武器又真的哪有什麼殺傷力可言?

就算雷射看不見、而且跑得還很快,
但是,只要一層反光塗料就能輕易破解的話,
這根本就沒有值得當武器的價值啊。



好吧,既然雷射槍砲派不上用場,
那「雷射刀劍」呢?

鋼彈跟Jedi拿的光劍,可是帥得掉渣啊~
砍人砍免錢的啊~
還會嗡嗡叫呢~

光劍真的那麼威嗎?

敬請期待我們下一回的之三喔~(笑)

----

延伸日記:
[達克日記] 2004/05/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三)

[達克日記] 2008/10/26--生活何需恐懼?(其三)

星期一, 3月 01, 2004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一)

[達克日記] 2004/03/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一)

[達克日記] 2004/02/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一)

許多人在在各式各樣的科幻作品時,總是會被鋼彈StarWarStarTrek裡面炫目且殺傷力驚人的雷射槍砲合光束劍亮眼奪目的砍殺弄得心醉神馳,甚至覺得這就是「未來戰爭必定有的形式」。

姑且不論StarWarStarTrek這兩個幾乎「架空」的作品世界,但若以現今至少到21世紀初,地球人目前的科學技術力而言,「雷射光線武器是完全不合乎性能比的,根本不會有人真的大量製造。」

這點從維基條目的「星戰計畫」一詞中,我們就能得到部分的歷史性解釋,星戰計畫中,所謂的「用間諜衛星射出強烈的雷射光束,擊破敵國的核子飛彈」這一概念,根本是美國用來騙蘇聯投入大筆資金的詐騙計畫,而更慘的是,蘇聯軍方還真的上當了,在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最後卻又一無所得的情況下,間接使得蘇聯經濟破產,最後落得瓦解的下場。

可,我們立論至此,一定仍會有許多人大聲疾呼:「蘇聯科學家又不是笨蛋!科幻作家也不全是笨蛋!若真的完全不可行,怎麼會這麼會這麼多科學家實驗、這麼多作家寫?」

對此,我們可以以最常見的兩樣雷射光束武器:「雷射光束槍砲」與「雷射光劍(近戰武器)」為例,解釋為何雷射武器至少在現代科技下絕無可能,甚至不如傳統 熱兵器。再併上討論雷射武器中,我們最先應該要瞭解的首要基本概念:「光(電磁波)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將這系列「其二」,拆成以下三篇文章來寫:
一、光(電磁波)的基本性質
二、雷射光束槍砲
三、雷射光劍(近戰武器)


----

一、光(電磁波)的基本性質:

按照慣例,我們在簡述光的性質之前,我們先附上wiki條目中的「」。

從WIKI條目中,或者說,任何基本物理學課本中,我們都可以很輕易地得到一個概念:
「所謂『光』,其實就是『電磁波』。」

先跳脫「波粒二象性」的相關性質,
電磁波,其實就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而已。(也許用「形式」二字有些不精確,不過暫時不去苛求那麼多,我想到什麼寫什麼。XD)

也就是說,電磁波本身並不像是水波啊、繩波啊,或者是一堆其他的波一樣,因為介質的不同有什麼差異,(因為目前的科學認定電磁波傳遞根本無須介質)
電磁波最主要的差異只有「這道電磁波帶有多大能量?」的差別而已。


A、可見光其實一點都不強:
用「光譜」的概念來解釋電磁波能量,也許會讓許多人一下子摸不著頭腦,
我們不妨換另一個更簡單的說法:
「電磁波的能量有多強,就像是我們可以把一杯水煮出不同的溫度,它是一個帶狀的分佈。」

接著,我們引用wiki條目:光學頻譜

wiki 寫到:


模擬的自然光光譜圖案


從這張圖的由左至右,也就是可見光中,由波長短到波長長的一個平均分佈,
我們常說的七色彩虹的顏色,其實就是這樣來的。

這張圖上,所表示出來的,只是「大部分的可見光」,
也就是人類眼睛能看到的顏色範圍,
事實上,因為人類演化的關係,我們不再需要像其他動物那樣依賴感官來保命,所以我們的視覺已經限縮了很大的色覺感知範圍,
白話地說,我們能看到的顏色遠比大多數動物少了不少。

而在上面這張可見光光譜之外,
波長比紫色更短的光,我們通常稱為「紫外線」(或紫外光),
反之,波長比紅色更長的,為「紅外線」(或紅外光)。

人類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實際上也才在390到770奈米之間而已,
這個區間的光線,能量其實都不強,
用一點簡單的邏輯來想就知道了:「連人的眼睛都沒辦法射瞎,這光想必也不怎麼強。」

所以,一直對那些電影上七彩雷射飛來飛去就能殺死人抱有幻想的朋友,可能要大大失望了。

真正能傷到人的光線能量,絕對都遠在可見光的範圍之外,
至少,波長都要遠小於可見光了,
這道雷射要殺你,你是想看也看不見的,因為它根本不在可見光的範圍裡。



B、光速之快,殺人於無聲無息:

除了可見光範圍之外,還有另一個雷射若真要殺人,被殺的人是絕對逃不掉的理由,那就是「光速的最高性」。

光速,C = 3 * 10^8 m/s。
任何光,也就是電磁波,一秒可以繞地球七圈半。
這速度快到從地球到月球平均而言也只需要大約1.3秒。

也就是說,電影裡面演什麼宇宙機戰,主角駕駛員可以閃得掉敵方雷射光的神蹟根本是不可能辦到的。
StarWar裡面,Jedi可以用光劍擋住敵人的雷射,那也是完全的笑話。

因為可見光也是用光速在跑,對方的雷射也是用光速在跑,
等主角的眼睛看到敵方的可見光來時,對方的雷射也同步就到了。

第一,主角的眼睛根本看不到敵方的雷射(不在可見光範圍裡),
第二,對方的機影反光跟攻擊雷射同步到達。
這可不是什麼千分之一秒的反射境界,而是根本「零反應」。



但,這樣說來,雷射真的是那麼天下無敵的武器嗎?

看不見、閃不掉?

呵呵,別忘了我花了不少篇幅解釋的光譜概念,
至於雷射是否那麼無敵,我們下篇日記再繼續談。


----

延伸日記:
[達克日記] 2004/04/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二)

星期日, 2月 01, 2004

獵戶劍腰

[百秒隨筆] 獵戶劍腰

獵戶啊獵戶,
是否能認得你的劍與腰,
我就能尋著歸道?

三星寶劍,一指夜空,
三星腰帶,一痕銀河。

再見的,
卻不是方向。

省三

[百秒隨筆] 省三

夜漫長空三道中,
淨寒單騎望月弓,
誰言獵戶腰際亮,
不見雲霧卻聞風。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一)

[達克日記] 2004/02/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一)

[達克日記] 2004/01/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零)

其一的主題,馬上就是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太空電梯」(軌道塔)了。

什麼叫「太空電梯」(軌道塔)?
WIKI:天梯

從wiki條目上,我們可以察覺,「太空電梯」時至目前為止,仍然算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不至於到很抽象、完全無法想像,但仍有各家各派的說法。
就連中文名稱,類似的概念就可以列出一大堆:太空電梯、軌道塔、登宙梯、天梯、登天梯、軌道天橋……八拉八拉一堆……
而且更恐怖的是這些每種名詞說不定之間還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也說不定。

不過,整體而言,大致上大家的概念都很接近:
「一條從地球延伸出大氣圈的運輸管道。」
最主要作用是:
「高速、便宜且能大量進出大氣圈。」

至於「高速」、「便宜」跟「大量」哪一個因素被當成最優先,這就看建造者怎麼想了。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稱呼還是「太空電梯」或「軌道塔」。

為了打字方便,這系列日記都以這兩種說法為主,而我盡量統一稱呼為「軌道塔」。

----

為何我個人對「軌道塔」這個東西這麼著迷?

理由其實很難一下清楚地解釋,但大概不難跳脫:「這代表了地表上所有的角落,從此再無死角。」

軌道塔最主要的功能當然是「進出大氣圈」。
(請注意,不是宇宙,而是大氣圈而已;
自由在宇宙裡移動靠的是太空船,站在軌道塔頂裡,也僅是出了大氣圈而已。)


現行我們地球人進出地球大氣圈主要多半是靠火箭或太空梭,單次發射推進上去。

這樣的作法,每次都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氣來燃燒推進,現狀下偶爾做個研究、送幾個衛星、丟太空站零件上去,一年全地球來個一兩百次,勉強還吃得消。

但,火箭每次衝上去時,所要對抗的萬有引力、大氣摩擦力、多次準備的功夫,其實都是一再的耗損。


火箭的使用,就像我們人類蓋了高樓,卻不弄樓梯或電梯,每個人要上樓時,就跑去把自己裝進馬戲團射小丑用的大砲裡,帶個安全帽(火箭外殼),然後把自己射到想要的樓層去。
火藥的浪費、中間的危險性,還有操作、保養大砲的砲手等,都是很大的開銷。

因此,在人類使用高樓的情況中,電梯是很必要的設備。

而軌道塔,就是這樣的「太空電梯」。


軌道塔,可以有效地減少這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光是不用每次都對抗大氣摩擦力,就可以節省很多能源;更重要的是,軌道塔絕對比火箭跟太空梭安全好幾倍。


雖然這樣說很遺憾,但,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地球人射太空梭跟火箭上去時,都是在賭命,沒問題就還好,一有問題就是全部死光光,大家只有事後檢討、追悼的份;更慘的是,很多時候發生的事故災難後,所有的證據都攤開了,我們卻還是找不出問題。

因為,一艘燃燒飛行中的火箭,說穿了就是一個會飛的炸彈,不穩定、未知的因素實在太多,我們沒辦法控制變因。


而軌道塔,就是在提供這樣一個穩定的環境,試圖去減少這些不穩定的變因,讓我們每次的太空旅程都能更安全一些。

----

軌道塔的象徵意義,當然很像是古代巴比倫塔那樣,彷彿人類征服了天空。
可,實際上,在執行建造軌道塔的過程中,人類所超越的意義,卻比天空更高。


在大約二十年以前,軌道塔這樣的概念,只能是科學家與科幻作家的期待,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會很清楚:「我們的材料技術蓋不成軌道塔。」
(詳細的內容,我們會在這系列日記的其四來談。)

直到大約十年前左右,C60結構被科學家們給認識了之後,我們才發現到「奈米碳管」這個夢幻材料!

奈米碳管便宜、輕、硬且韌。
(請注意,這裡的「便宜」絕對不是人人買得起,而是值得投資。)

就某種意義來說,奈米碳管簡直比想像中的鋼彈合金還夢幻!

因為它實在有夠輕!
它的主要元素只有C,比起所有金屬都還要輕,硬度不輸大部分金屬、韌性也夠。


若軌道塔要一路從赤道地表拉到同步軌道,就算直徑只有用一公分的鈦骨架管做,那個重量也絕對不是地表上任何自然地面可以承受的。
就算選定的地點上,地盤有最硬的花岡岩也根本不可能。

更遑論這個軌道塔上要裝滿各式各樣其他的東西,總重量單位將起碼用「萬噸」來算。(不含軌道塔本身的重量喔,我說的是附加上去的東西就起碼萬噸單位。)

軌道塔下方的地盤怎麼可能承受得了這種壓力?


更不可能談這麼重的金屬等材料要怎麼在建造過程中,「一路堆高上大氣圈」了。

單單一條長度連接後足以從同步軌道直垂落到赤道地表的鋼索,都會重到我們現在最猛的太空梭跟火箭都運不上去。

若只想靠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以前的材料,是不可能在合理預算內把軌道塔弄出來的。(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幾乎可以斷言,就算有鋼彈合金跟米思里魯銀都辦不到。)



而奈米碳管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重量的問題。
它不僅可以做軌道塔的骨架,一併連許多其他材料的問題也解決了。


----

花了這麼多力氣,終於、彷彿、好像可以蓋這個軌道塔了。

但是,軌道塔到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啊?又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快樂上太空?


當然,如果以「馬上就要看到成果」或者「馬上就與生活息息相關」當作判斷軌道塔是不是有用幫助的話,那軌道塔勢必不用蓋了。
而且這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情,我們也都不用作了。
用更極端的說法,我們可以回去過原始人的生活,連語言也省了。

凡事要稍微把眼光拉的遠一點點。

以最近很流行的話題叫「永續發展」為前提來思考的話,
人類要生存,就需要資源,
要維持至少目前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所謂資訊時代的生活水準,我們更需要大量的資源,
而這個「大量」的定義,以石油來說,我們再怎麼省著用,也不過一百年內就會用乾。

石油這個資源,還算是已經廣受重視開始尋找替代品的東西,所以就算真的暫時沒有石油,也沒有更新的能源替代品出現,我們起碼也還能靠現有的核分裂再撐一陣子。
(別跟我講什麼再生能源或核融合,我之前諸多文章都有辯駁過,現狀下所有再生能源都不足以維持地球六十億人口,核融合穩定運轉所需的壓力,不是地表可以做的。)

但,我們需要的資源何止石油而已?

我們用最多的材料:「鐵礦」與「銅礦」,蘊藏量加上我們有效資源回收,最多也不過再頂個幾百年了。

地球表面所有的金屬礦物太過有限。
即便我們想盡辦法回收,回收的過程中必有損耗,回收再造的過程也是將消耗數倍於初次使用時的能源量,這些都將是未來一定會遇到的問題。
近年來銅鐵價格大漲,除了石油上漲之外,其實就是因為已經開始反應礦量預期的減少了。

時至地球表面沒有我們需要的礦藏等資源時,我們要去哪裡找?

當然只有出地球。


若真到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時,姑且不論旅客,單單貨運進出大氣圈的航運量與頻率,絕對會大到我們不可能再用現行狀況下火箭或太空梭單次單次運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就算有單位肯這樣單次送,中間浪費掉的能源跟人力物力,絕對遠大於現在投資研發、建造軌道塔!



----

相關閱讀:
[閒聊] 二十一世紀的巴比倫塔

[新聞] 日砸3千億 打造太空電梯

[轉貼] 癮科學:太空電梯

----

相關日記:
[達克日記] 2004/03/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二之一

星期四, 1月 08, 2004

月漠星沙(其二)

[百秒隨筆] 月漠星沙(其二)

再探那片無盡月漠,
試圖追尋,藏於光痕裡的脈脈,
卻只見一切的隱沒。

望著,滿天無月掩蓋的星,
卻只見那如沙的輝音…

究竟?
是用眼所見?

抑或?
是豎耳才得的聽?

踏在曾是月光海的片上,
不自覺地,消逝在殘風的影裡…

星期四, 1月 01, 2004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零)

[達克日記] 2004/01/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零)

「太空科技」這個主題,其實正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主題。
它與生物物理相關的問題,也曾經是我當年想讀物理系最大的理由。

所以呢,這系列日記非但算是「補寫」的日記,閒談的性質也會遠比其他日記稍微少一點,多增加的可能會是更多的知識量。

但,因為這兩個領域本身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的科學與科技發展都還屬於「摸索」的階段(說穿了就是大家都在猜,只是看誰的猜測比較接近實驗暫時得到的結果而已),因此,我也只是寫下我學到的、跟我個人的想法,並不一定能符合新的科技進程,也請事先瞭解。

----

基本上,「達克談太空科技」這系列的日記散文,我非常難得地一開始就有打算想寫的幾個主題。(其他系列,我可能都只有想到一兩個主題就開下去了,會不會超過其三,都是看我心情所至。笑)

因此,其零比較像是「談談我這個系列要寫什麼」的目錄,其一才開始談主題。

目前暫時間的規劃如下:
其零、前言
其一、太空電梯(軌道塔)
其二、電磁波的境界(雷射等)
其三、為何作不到?(材料的重要性)
其四、人型機器人只是浪漫
其五、光年之遙(星系間的時間差)
其六、人類能居住的星球

暫時間,我想,我一下子想到能談的大概就以上六個主題,若以後有多,我還會找機會補上。


接下來,就是其一了:
[達克日記] 2004/02/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一)



----
----

題外話:

再者,其實太空科技有很多事情,若不是機密,就是尚未實現的想像,所以我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也一定會有很多看似「斷言」的東西,也許會有很多人看了很不爽,想要反駁,但,在此再度強調,我本著一貫的立場:「想回應或討論,還請以信件為主。」

上面那樣的立場算是很客氣的講法,若翻成白話就是:
「我的站或版,就是我家,我不喜歡我覺得不舒服的言論出現在版上,這樣看起來很亂。」

尤其是太空科技這個大主題,其實跟「科幻」有著相當高度的關連性,除了已經共通瞭解的科學標準之外,所有的應用都是看主事者打算怎麼做。
講得直接到極點就是:「只要不違背物理公式,想做什麼都是花多少錢的問題。」

要討論物理,那我想我們訴諸公式跟數學的話,留言版等級沒法寫科學符號跟希臘、羅馬字母,光是大家討論每個字就可以先吵上好幾架,用信件寫,大家掛.pdf or .doc,省麻煩。

若想討論財務預算,那我想在我站版上講也其實沒什麼意思。

我寫這些日記,只是想記錄自己的看法,並不一定要得到別人的回應,如此而已。
若我要的是回應,我直接上研討會發問就好,無須寫日記。

還請遵守這個小小的「家規」。